在专业处深耕 于变革中突围
2025-10-16

  □郭晓霞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激活创新体系、增强产业链韧性、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要在纷繁复杂的技术路线和市场需求中,找准那些既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又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赛道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要求企业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桎梏,完成从管理者到赋能者的角色转变

  在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已成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举措。国家明确要求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在这一战略引领下,以中国石油为代表的大型能源化工企业,正积极在细分领域布局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通过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与单项冠军企业,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产业竞争力注入强劲动力。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从规模制胜到专长突破的价值重塑。作为大型能源化工央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绝非简单的规模补充,而是激活创新体系、增强产业链韧性、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专精特新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扮演着探路者的角色。面对行业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大型企业需要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专精特新企业凭借其专业特长、决策高效的特点,能够快速融入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成为技术创新的试验田,为锻造企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

  更重要的是,专精特新企业在保障产业链安全中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标准,要求企业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在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等方面取得实际成效。能源化工产业链上,存在着大量智能控制系统、核心零部件等关键环节。培育专注于这些细分领域的企业,能够实现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将外部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内部生态圈的可控因素,显著增强产业链韧性。

  与此同时,专精特新企业还是激发组织活力的催化剂。在传统的科研思维管理模式下,创新活力容易受束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实质上是构建了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平台,为敢于创新的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为整个组织注入了持续创新的基因。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关键在于精准的战略选择。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需要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做出精准的战略抉择。这意味着要在纷繁复杂的技术路线和市场需求中,找准那些既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又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赛道。

  重点发力方向应当围绕补短板、锻长板、布前沿展开。一方面要攻坚产业链上严重依赖外部的关键材料、核心技术与装备,另一方面要布局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的前沿领域。这个过程需要企业具备战略定力,既要着眼于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又要为未来产业发展埋下种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产品领域要求属于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这为企业的战略选择提供了明确指引。

  具体而言,要在以下几个赛道谋篇布局:在高端装备领域,聚焦深地深海和精细化工急需的特种设备、智能工具等;在新能源领域,布局高转化率氢能装备、高效率储能装备、碳捕集技术等;在新材料领域,突破电子化学品、高性能聚合物等拳头产品;在数字化领域,开发国产化专业工业软件和智能解决方案。这些领域技术壁垒高、附加值大,正是专精特新企业能够大展身手的舞台。

  以中国石油为例,通过昆仑制造等平台,在钻采装备、输送管等细分领域培育了一批专业实体,不仅解决了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实际需求,而且在特定赛道建立了技术优势。这种在细分领域精准发力的实践,揭示了聚焦核心赛道对于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关键价值。

  要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的土壤。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最考验企业智慧的是如何构建一个适合其成长的生态环境。这要求企业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桎梏,完成从管理者到赋能者的角色转变。

  要建立梯度培育体系,根据不同企业的产品特性及其不同的成长阶段给予差异化支持。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基础培育,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打造,再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核心力量锻造,每个阶段都需要精准施策。近2年,昆仑制造大力推进装备制造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构建梯度培育体系,建立动态企业库,开展一对一诊断帮扶,打造出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渤海装备华油钢管有限公司等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治理模式的创新同样关键。专精特新企业需要保持小而美的灵活特性,这就要求母体企业赋予其充分的自主权——在用人、薪酬、决策上保持灵活性,避免用管理万吨巨轮的方式驾驭一叶轻舟。考核机制也应摒弃单一的短期财务指标,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市场突破等长期价值指标。值得注意的是,专精特新企业的评价指标中,研发费用占比、研发人员比例、知识产权数量等创新指标占据重要权重,这为企业的内部考核提供了参考依据。

  尤为重要的是,企业要勇于担当首用者,通过内部采购、首台(套)政策等方式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宝贵的应用场景。这种订单赋能远比简单的资金支持更为有效,能帮助新产品快速迭代成熟,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突破。

  与此同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同样不可或缺。创新本质上是一个试错的过程,需要企业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真正的创新探索卸下包袱。只有当创新无畏成为组织共识,专精特新企业才能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对于大型能源化工企业而言,在细分领域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增强产业链韧性、锻造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这条转型之路,要求大型能源化工企业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当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在细分赛道培育出属于自己的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时,我国能源化工产业的竞争力必将迈上新的台阶。这条路虽充满挑战,但方向已然清晰——唯有在专业处深耕,才能在变革中突围。(作者系经济技术研究院能源科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