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5
2025-02-20

  化工行业景气度或温和回升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研究所工程师 高振宇

  

  2025年,我国化工行业将呈现先进产能大量投放、贸易摩擦再度升级、生产调整更加灵活、需求差异化增长等特征,市场将进入新的调整阶段。

  外资独资企业陆续投放,先进产能推动产业升级。2025年,化工行业将迎来大量先进产能投放。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外资企业在惠州、湛江投资的项目将建成投产,主要生产高端聚乙烯、高性能工程塑料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推动化工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领域迈进。吉林石化、广西石化等炼化一体化改造项目采用了先进生产工艺,配套了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能耗与排放水平大幅下降。

  石化行业抗风险能力提升,特朗普第二任期的贸易摩擦影响可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化工行业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下游塑料制品和纺织服装两大制造业对美国出口占比已大幅下降,新一轮贸易摩擦对行业造成的冲击力度将显著减弱。但仍需警惕美国对加拿大、墨西哥等邻国和东盟、欧盟等重要经济体加征关税,甚至进一步扩大贸易限制范围。

  石化企业加快生产节奏调整,实现资源高效配置。2025年,石化企业将普遍加强精细化管理,结合市场需求灵活控制装置负荷,并利用检修窗口期推进设备升级与工艺优化。这不仅降低了非计划性停车的风险,还提升了装置运行效率,为后续产能释放和产品结构升级夯实基础。

  政策红利激活内需,消费端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2024年9月以来我国接连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更新等政策推动下,家电、新能源汽车、房地产等领域需求回暖,PP、ABS、PVC等产品需求获得一定支撑。光伏EVA、茂金属聚烯烃、碳纤维等化工新材料需求保持高速增长。

  综合来看,2025年,随着大量炼化一体化升级改造和乙烯改扩建项目投放,行业产能将大幅增加,供应压力持续加大。但在政策支持、技术升级与需求回暖的协同作用下,行业景气度预计有望温和回升,为高质量发展腾挪更大空间。

  

  天然气供需将迎来双增长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天然气市场研究所高级经济师 吴珉颉

  

  2025年,虽然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消费活力进一步释放,但是,房地产等传统动能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将持续存在;外贸壁垒叠加出口退税率下调,光伏、电池等用气增长受到抑制;车用LNG经济性优势减弱,交通用气增长受限;电力需求刚性增长,新投产气电项目对气电需求形成支撑,预计天然气消费量为448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2%,较上年放缓1.6个百分点。

  分行业来看,发电用气将引领增长。受全社会用电量刚性增长、电力系统灵活资源需求增加、气电装机大幅增长等驱动,全年发电用气将快速增长。迎峰度夏、度冬期间电力负荷仍将快速增长,气电存在一定顶峰发电空间。气电项目加速落地,预计2025年全国气电新增装机超20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超1.6亿千瓦。

  城市燃气将保持较快增速。国家提出,要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新型城镇,预计将带动城镇燃气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北方地区持续深化大气污染治理,采暖“煤改气”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县级城市发展;南方采暖用气保持增长态势。近年来,LNG重卡销量高速增长、LNG经济性较好等因素,支撑车用气需求增长。

  工业燃料用气将增长较快。宏观经济稳中有进,以旧换新政策推动新一轮产能周期继续上行,基建投资有较大增长空间。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壮大,制造业投资维持中高速增长。在“稳住楼市股市”政策的指引下,房地产投资降幅有望收窄。但是,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预计工业用气总体维持较快增长态势。化肥化工用气小幅增长,消费量达4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化肥保供稳价政策持续实施,尿素生产维持高位。随着经济增长以及“双碳”政策推进,甲醇需求稳步提升,气头甲醇盈利较好,支撑用气需求稳中有升。

  在供应侧,国内上游企业将持续加大增储上产力度。全年天然气进口量将超20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7%;对外依存度为44.6%,较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管道气方面,中俄东线全面达产,预计全年进口管道气超83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9%。LNG方面,协鑫汇东、国信如东等LNG接收站将陆续投产,全国新增LNG接收能力近5000万吨/年,再创历史新高;其他能源企业新签履约LNG长协达620万吨/年,成为LNG进口增量的主要来源,预计全年LNG进口量将超116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9%。

  天然气是新型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议国家积极引导天然气利用多元化发展,加快构建多种能源协同发展、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在供应侧,上游企业应持续加强国内勘探开发力度,筑牢国内生产基础,有效提升天然气的自主保障能力。

  

  成品油仍存在逆周期机遇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专家 李然

  

  随着宏观政策不断加码,2025年消费预期得到一定保障,居民公路出行将显著好转。2025年,预计公路出行有望保持在10%的增长水平,支撑汽油消费。但是,新能源替代规模继续扩大,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接近4500万辆,保有率达10%,替代汽油达3800万吨,占汽油消费的比重升至20%以上。

  汽油需求延续降势。综合考虑出行拉动及新能源替代的“一正一负”作用,预计2025年的汽油消费量为1.53亿吨,同比下降3.4%,降幅较2024年扩大0.4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淄博、哈尔滨、阿勒泰、大同等城市相继成为热门旅游地后,“全域旅游多点绽放、非一线城市旅游兴起”已成为一种新趋势,汽油消费仍存在区域性、阶段性增长机遇。

  柴油需求继续下滑。短期内,LNG重卡仍具经济性优势。2025年,预计LNG重卡替代柴油2800万至3000万吨,占柴油消费的比重升至15%以上。得益于宏观政策的保障,2025年,全国广义赤字规模同比多增近3万亿元,超过2024年增幅的1倍多。空前的财政支持力度,有望提振基建投资,增强地方支付能力,加速制造业投资,预计将拉动柴油需求增长达500万吨。综合来看,2025年,柴油需求量将达1.86亿吨,同比下降3%。

  煤油需求保持高增长。煤油需求与家庭收入、社零总额等密切相关。近期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将增加家庭收入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照航煤需求量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线性关系推算,2025年,煤油需求将被拉动350万吨至4300万吨,同比增长8.9%。

  受2024年新投产炼厂成品油收率低及数个减油增化项目投产等因素影响,2025年,成品油收率将明显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炼厂开工率有望好转。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成品油流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5〕5号),提出了5方面21条举措,涵盖了成品油流通管理制度、跨部门监管机制、重点领域监管以及现代化发展等内容,将为成品油行业规范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提供政策指引与保障,助推行业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再上台阶。

  总体而言,随着2025年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出台,将为成品油市场带来“逆周期”机遇。“一揽子”经济政策的逻辑凸显逆周期调节思路,“干字当头”传递坚定的政策决心,成品油消费将呈现“汽油消费降速可控、柴油消费降幅收窄、煤油消费保持高增长”态势,市场仍存在结构性、区域性增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