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石化生产装置区。杨尚陶 摄
编者按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引领原材料工业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优布局、更加绿色、更为安全发展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标准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标准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本期《绿色导刊》邀请业内专家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对《行动方案》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高慧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能源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发挥标准“指挥棒”作用,推动石化化工行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低碳标准建设……《行动方案》以标准体系建设为切入口和发力点,从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到绿色智能转型进程加快,再到结构布局持续优化、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方向,引领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
多重难点 制约绿色低碳标准实施
关键材料核心工艺技术与装备自主可控水平不高、产品层面碳核算方法与数据基础不够完善、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政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这些因素进一步限制了绿色低碳标准的实施和推广
我国原材料工业包括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稀土、黄金等行业。当前,绿色低碳相关标准的实施涉及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数据基础、政策协同等多重难点。
一是关键材料核心工艺技术与装备自主可控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绿色低碳标准的实施和推广。二是原材料工业是温室气体排放重点领域,涉及电气化难、减排难等问题,需要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强化管理等手段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任务重、难度大。三是当前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在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新材料等方向仍存在标准缺标漏项,标准保障和引领能力仍不足。四是工业原材料产业链上下游在认定碳排放边界、设定碳核算方法、共担减碳责任等方面的共识尚未完全形成,产品层面碳核算方法与数据基础不够完善,对低碳产品的认定、推广和贸易造成了障碍。五是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政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企业在碳排放管理与能耗管理上出现简单画等号的现象,产品的低碳属性不够突出,对低碳缺少定量化要求,产品碳足迹、低碳产品的标准不够细化。六是对低碳工业流程和原材料产品的激励措施不明确,如部分试点地区在政府采购绿色建材方面已释放补贴绿色溢价的信号,但缺少清晰的补贴额度、标准和方式。
标准引领 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石化化工行业是我国推动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要重点制修订废弃化学品处置及综合利用,大宗废盐废酸、废旧塑料、废旧轮胎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物基材料、绿色制造、节能节水等标准
《行动方案》提出聚焦低碳技术、碳减排工作、绿色产品等方面,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推动原材料重点行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引导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到2027年,发布并实施100项以上绿色低碳标准。
在石化化工行业(不包括油气开采和专用设备制造),《行动方案》指出,要重点制修订废弃化学品处置及综合利用,大宗废盐废酸、废旧塑料、废旧轮胎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物基材料、绿色制造、节能节水等标准。
石化化工行业在我国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最重要的基础原料之一,是“工业的基础工业”。2023年,国内石化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5.95万亿元,利润总额为8733.6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为9522.7亿美元,分别占到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1.95%、利润总额的11.36%,以及国内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6.03%;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国排放总量中占比超过12%。石化化工行业是我国推动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对产业升级发展、扩大清洁能源产业链发展优势、促进全社会低碳发展有重要推进作用。
融合发展 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加强上下游衔接和工作协同,增加重点企业提高标准化相关经费投入,提升标准化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探索遴选一批标准应用的优秀案例和典型场景,打造一批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型、创新型标杆企业
目前,更高的标准正在让原材料工业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对于石化化工行业来说,推进原材料工业标准化工作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相融合,需关注并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原材料工业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上下游衔接和工作协同,充分发挥各行业标准化初审机构、各相关标准委员会在体系维护、标准研制和宣贯实施等环节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重点企业等加强协作,合力推进各项任务实施落地。
二是加大资源投入,推动科研和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新材料、质量安全等领域标准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重点企业增加标准化相关经费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向标准化领域汇聚。
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标准化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培养既懂原材料工业又懂标准、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复合型标准化人才,完善相关人才培训体系,面向重点行业开展专题培训,支持企业将人才的专业纳入职业能力评价和激励范围。
四是强化标准实施应用,加强标准宣贯推广和实施应用效果的跟进评估,探索遴选一批标准应用的优秀案例和典型场景;强化标准与政策规划的有机衔接和协同,在行业规范条件、新材料首批次应用、平台建设等举措中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标准。
五是研究制定重点标准实施指引,引导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落实相关标准要求,提升管理和工艺水平;打造一批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型、创新型标杆企业,更好带动先进标准实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