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所所长 王利宁
■本轮化工品产能扩张高峰在2028年后基本结束,预计2026至2028年国内化工行业利润持续压缩。此后,随着落后、老旧产能陆续退出,化工品供应过剩局面将有所缓解。
■从汽车保有量、发展水平、替代能源发展状况看,西北、西南等区内市场仍存有增长性机遇,可从产业链安全稳定运行和价值最大化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生产、销售及价格策略。
■未来,航煤仍是成品油消费的增长点,预计2030年消费量达5300万吨。需继续大力开拓航煤市场,特别是做好保税航煤资源配置,打造“量价齐升”销售亮点。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延续高增长态势,特别是7月后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突破50%。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LNG重卡对成品油的替代量超过5000万吨,约占成品油消费量的13%以上。受此影响,预计2024年全年成品油消费量约为3.9亿吨,同比下降2%左右。按当前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节奏,我国成品油消费量将从2023年的4亿吨降至2025年的3.8亿吨、2030年的3.1亿至3.4亿吨、2035年的2.4亿至2.8亿吨,降幅呈逐步扩大态势。
成品油需求超预期下降将使石化行业运行态势发生根本性变化。中期内,炼油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近年来,我国炼油产能快速扩张,2023年底达9.36亿吨,根据在建计划,预计2028年前,国内炼油能力再增4400万吨/年至9.8亿吨左右。中期内,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及替代与炼油业转型调整节奏相对缓慢的矛盾将进一步激化。经测算,若保持当前开工水平,2030年成品油供大于需的“剪刀差”将进一步扩大至0.8亿到1亿吨。届时,若无成品油出口,国内炼厂开工率将拉低至6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低于美国35个百分点,炼油行业将面临安全平稳运行的严峻挑战。
在成品油过剩态势下,行业“油转化”集中推进,使得化工品产量阶梯式上升,与需求渐进式增长出现步调不一致的现象,化工品也陷入低景气周期。“十三五”期间,国内化工行业景气度从高峰逐步回落(峰值在2017年),并随着化工产能继续扩张,于“十四五”初期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此后处于周期低谷。“十四五”以来,重点产品(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产品)产能增长超4800万吨/年,同期需求增长2700万吨,产能与需求差达2100万吨。“十五五”期间,重点产品产能将至少再增长2700万吨/年,同期需求预计增长1700万吨,产能与需求差达1000万吨。本轮化工品产能扩张高峰在2028年后基本结束,预计2026至2028年国内化工行业利润持续压缩。此后,随着落后、老旧产能陆续退出,化工品供应过剩局面将有所缓解。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石油石化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必将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面对当前及未来一个阶段的发展困境,唯有借改革开放之力创造“稀缺性”,才能赢得主动。
把握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稀缺”机遇。一是紧盯政策变化。例如今年9月底以来,政策“组合拳”加码发力,对消费和投资均是较强利好。需密切关注“两重”省区市以及“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推进情况,抓住柴油市场结构性机会。二是聚焦区域态势。从汽车保有量、发展水平、替代能源发展状况看,西北、西南等区内市场仍存有增长性机遇,可从产业链安全稳定运行和价值最大化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生产、销售及价格策略。三是寻找优势品种。未来,航煤仍是成品油消费的增长点,预计2030年消费量达5300万吨。需继续大力开拓航煤市场,特别是做好保税航煤资源配置,打造“量价齐升”销售亮点。
以改革促转型,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一企一策”推进炼化转型与结构调整。加强炼化一体化和烯烃芳烃协同发展,加快推进炼油烯烃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乙烯转型升级项目,将低成本乙烯、高端聚烯烃作为核心业务做强做优做大,发挥芳烃特色技术优势,扩大芳烃及非纤聚酯生产。加快差异化发展,发挥原油资源特色优势,巩固特色基础油和石蜡等产品的龙头地位。因地制宜将传统炼油企业改造为“零原油平台”,生产主要用于航空业的可再生柴油、生物塑料,并开展塑料化学回收。
加强开放合作,开拓国际新市场。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大规模转移,未来产业接收地如东盟、南亚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炼化产品增长空间巨大。从区域和结构性机会看,由于存在明显的人口红利,东南亚的聚烯烃、中亚和西亚的化纤及日用化学品、亚非及南美的聚丙烯、墨西哥和印尼的聚碳酸酯等产品极具市场潜力。需拓展合作范围,加大对RCEP国家的化工品出口力度,利用好中欧班列等物流渠道,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定制化服务开拓国际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