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43届剑桥能源周(CERAWeek)近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如期举行。本届会议以“前行之路:复杂世界的能源战略”为主题,聚焦全球能源领域的关键议题,涵盖能源政策、能源安全、市场动态、应对气候变化与新能源发展、地缘政治以及人工智能(AI)和数字技术等前沿领域,旨在为未来能源、环境和气候所面临的挑战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众多中国能源专家也参与其中,为全球能源战略的制定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报特邀部分中方参会代表分享他们的见闻与思考。
国外石油公司加大油气主营业务投资
□ 张兴阳
国际油气公司聚焦优势上游资产,实施油气业务归核化战略,注重油气项目投资效益。埃克森美孚首席执行官达伦·伍兹强调二叠纪盆地作为公司核心资产的重要性,并计划推进圭亚那海上斯托克利特区块的开发,扩大其在该地区的生产规模。雪佛龙首席执行官迈克·沃思表示,未来两年公司在二叠纪盆地的产量有望增长10%,墨西哥湾的油气产量预计将从20万桶/日增加到30万桶/日。他强调公司将注重资本自律和投资效率,以保持在能源市场的竞争力,并计划在未来两年内自由现金流增加100亿美元。雪佛龙的高回报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美国,因此65%的资本支出都在美国。2025年,二叠纪盆地产量预计将再次实现两位数增长,但资本支出有所减少。bp首席执行官穆雷·奥金克洛斯表示,为实现2030年油气日产量提升至230万~250万桶油当量的目标,公司将重点推进在美国和中东地区的战略布局;他还指出,公司高度聚焦高回报资产,计划将化石燃料项目的年度投资额提升至100亿美元,以满足市场对较高可靠性和经济性能源的需求。
陆上油气业务发展需关注基础设施和全产业链条件,而海域勘探开发潜力依然巨大。雪佛龙通过将总部迁至得州、收购赫斯公司、调整组织结构和裁员,配套完善地面基础设施和全产业链生态,保障了业务归核化战略的实施,提升了生产经营效率和投资回报率。摩洛哥和埃及政府官员也强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构建能源走廊是油气增储上产的前提条件,无论是作为非洲与欧洲的天然气互联枢纽,还是作为中东、非洲和欧洲的桥梁。众多参会国际油气公司和国家油气公司首席执行官及政府官员对海域油气勘探开发潜力高度重视,包括墨西哥湾、塞内加尔西海岸、印度东海岸、阿拉斯加北部海湾、地中海东部、滨里海等地区。
油气公司低碳
新能源业务“归核化”
□ 王曦 赵群
油气公司实施低碳新能源业务归核化战略,注重项目长期投资回报潜力。埃克森美孚首席执行官达伦·伍兹表示,未来将加大在CCUS、氢能、氨气等领域的投资。雪佛龙强调致力于发展氢和可再生燃料、CCUS等业务。道达尔能源将实施“平衡能源转型战略”,在确定油气为支柱业务的基础上,兼顾综合电力业务发展。壳牌将积极推进绿色氢、CCUS和沼气项目,放弃部分矿产开采和地热能项目,聚焦核心低碳新能源业务。在投资效益方面,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战略高级副总裁玛丽娜·穆罕默德·泰布表示,投资决策需要基于公司整体战略评估清洁能源项目的门槛收益率,并用内部碳价格来测算项目可行性。伍德赛德公司执行副总裁托尼·库德摩尔指出,公司在风能和太阳能领域经过7年探索后认为,这些领域市场参与者众多且竞争激烈,投资回报难以满足股东期望,而CCUS领域更具投资潜力。沙特阿美首席执行官阿明·纳赛尔认为,关键转型技术已迅速普及并具有竞争力的说法并不成立。以氢能为例,其生产成本目前普遍在每公斤4~12美元之间,相当于每桶石油200~600美元;大多数长期储能技术仍处于试验阶段且成本高昂,投资回收期在15~40年之间。
氢能、CCUS等低碳新能源领域与油气业务协同性高,发展势头良好。氢能业务热度虽有所降低,但亚洲油气公司已初步实现早期技术探索向全球实际应用部署的战略转变。CCUS业务依托产业协同、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可实现较好效益。西方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维基·霍卢布介绍,该公司2008年在二叠纪盆地启动了二氧化碳项目,受限于二氧化碳供应不足。2016年,借助加拿大碳工程公司的技术从大气中提取二氧化碳,结合自身优势,建成全球最大的空气直接捕集二氧化碳设施,提高石油采收率,实现“油田变储碳田”。
能源转型过程中天然气战略作用凸显
□ 李国欣
全球能源转型中天然气需求将刚性增长。“能源增加”是当前能源转型的重要特征,可再生能源的增长不是取代传统能源,而是在传统能源的基础上补充新增的能源需求。化石能源的原料属性决定其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同时,全球南方国家能源短缺,未来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将产生新的能源需求增量。基于平衡可持续性、安全性、可负担性,以及发展中国家技术适配性的现实考量,天然气作为最清洁的化石能源将成为基荷燃料,同时也是化工支柱原料,叠加AI驱动的数据中心建设对稳定电力的需求,将共同推动天然气需求刚性增长。
天然气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重要。过去10年,中国油气消费占比由2014年的24.1%小幅上升至2024年的27.7%,但油气消费总量由2014年的6.64亿吨,大幅上升至2024年的10.94亿吨。其中,石油消费占比较为稳定,2014年为18.4%,2024年约为19%;天然气消费占比由2014年的5.7%上升到2024年的8.7%。过去10年,中国的石油公司按照“稳油增气”总体部署,推动天然气产量从2014年的1301亿立方米增至2024年的2464亿立方米,几乎实现翻倍增长。
未来10年,油气作为燃料的使用量和占比可能会下降,但其作为现代化工原料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特别是天然气消费量仍将呈增长趋势。
煤岩气有望成为全球油气战略性接替资源。中国石油董事长戴厚良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统筹推进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重点加大对页岩气、煤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规模开发和有效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发挥对化石能源低碳转型中的支撑作用。煤岩气以前的勘探开发对象主要是保存条件较差的浅部煤层气,以吸附气为主。近年来,受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实践启发,中国石油将煤岩作为储层整体勘探,在保存条件较好的深部,发现了游离气与吸附气并存、游离气占比高的一种新类型天然气——煤岩气(Coal-rock Gas,CRG),开辟了天然气发展的新领域。煤岩气战略突破后,仅用3年时间产量就达到25亿立方米,成为天然气产量增长新亮点。
2024年,大吉气田成为我国首个百万吨油当量级的煤岩气田。初步估算,中国煤岩气地质资源量超过30万亿立方米,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接替资源。初步判断,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煤岩气应该也很丰富。随着煤岩气攻关突破,或将继“页岩革命”之后发生一场“煤岩革命”。
气候治理与能源转型走向务实
□ 孙贤胜
气候变化治理与能源转型走向务实。在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动能源转型方面,务实态度成为会议的主流。据沙特阿美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明·纳赛尔介绍,尽管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目前全球仍有约90%的能源需求由化石燃料满足。会议普遍认为,能源转型需兼顾传统能源的稳定供应与新能源的发展。如bp通过优化资产组合,在低碳领域与油气业务之间持续寻求平衡。
对中国油气行业而言,保障能源安全仍是首要任务。作为全球最大油气进口国,中国需继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提高国内产量,同时积极发展新能源,以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中国油气企业可借鉴bp经验,在低碳领域加大投入,同时保持传统油气业务的稳定发展,从而保障能源供应可靠性。
对天然气和人工智能的重视程度提升。天然气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逐步上升,其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据EIA预测,到2025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将增长3%。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表示,石油和天然气正强势回归,化石燃料时代远未终结。美国正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提升开采效率和利用水平,巩固其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领先地位。对于中国油气行业而言,天然气资源丰富,但勘探开发程度不足。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提高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是实现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关键途径。中国油气企业需加强技术研发和投资,提升供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拓展下游市场,推动天然气在交通、化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成为本届剑桥能源周的热点话题。与会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能源行业影响深远,堪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力量。斯伦贝谢首席执行官Olivier Le Peuch表示,公司已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机器人钻井以及老化井的生产寿命延长,实现油气井的精准监测和控制,显著提升了开采效率和安全性。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油气行业应积极引入该技术,推动行业的智能化发展,并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推动全球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对氢能的重视回落,短期突破面临挑战。尽管氢能被视为未来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但在会议期间,其关注度有所回落,主要受制于成本与安全难题。纳赛尔指出,当前绿氢生产成本高达4~12美元/千克,导致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困难。此外,氢气易燃易爆特性使储存运输技术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进一步制约了其发展。中国在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在成本控制和安全性方面仍需加大投入。中国油气企业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加强与国际能源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不同国家气候政策差异显著
□ 王子健
2025年剑桥能源周凸显了全球气候行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美国新政府气候政策态度消极,社会各界声音呈现多元化。特朗普政府强调发展传统能源,反对激进的减排政策,支持《削减通胀法案》中45Q条款对传统能源行业的税收抵免,取消了佛罗里达州、堪萨斯州等地的风能和太阳能投资税收抵免,撤销或放宽了多项环境法规。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内政部长道格·伯格姆表示,美国能源与气候政策将与拜登政府“180度转向”,重启关闭的燃煤发电厂。埃克森美孚首席执行官达伦·伍兹对此表示谨慎乐观,指出公司正在加速向低碳能源转型,计划到2030年将碳排放强度降低20%,并呼吁政府提供更明确的政策指引。
英德两国主张继续坚持独立减排政策,欧盟则推行“碳边境调节机制”。英国工党领导层重申减排独立立场,承诺到2030年将陆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提升3倍,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增加4倍,届时将化石燃料完全从电网中移除。德国尽管维持弃核立场,但极右翼选择党在2025年大选前提出的重启核电主张已引发政策讨论。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是会议的焦点之一。CBAM是推行全球碳定价的重要工具,要求进口商根据产品碳排放量购买CBAM证书,证书价格与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ETS)碳配额价格挂钩,并逐步取消相关行业免费碳配额。与会专家指出,欧盟与其他国家在气候政策目标上存在明显差距。对CBAM实施可能造成的贸易摩擦、碳核算不公平及重复征税、对发展中国家高碳行业造成负担等问题表示担忧。例如,CBAM实施将使印度钢铁行业面临成本压力,其钢铁出口每吨将额外增加100~190美元成本。
发展中国家强调发展权与气候责任的平衡。中国在COP29上重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呼吁在《巴黎协定》框架下确保行动“不倒退”。目前,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印度提出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50%的目标,但面临约10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亟需发达国家履行资金承诺。数据显示,2024年发展中国家获得的气候融资仅达到承诺总额的60%,资金缺口依然严峻。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
能效革命与电力需求
□ 田洪亮
人工智能(AI)技术成为本届剑桥能源周的核心议题。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称,发展AI和推动化石燃料是特朗普政府的优先事项。沙特阿美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明·纳赛尔认为,AI对能源行业乃至其他行业都具有变革性。
能源巨头正在推进AI技术在行业内的深度应用。在油气领域,贝克休斯首席执行官Lorenzo Simonelli认为,美国油气生产商今年支出难增,产量提升主要靠AI技术提高运营效率。bp通过AI将墨西哥湾勘探周期从6~12个月缩短至8~12周。在电力领域,美国能源部GridEx项目部署机器人集群,使平均停电时间从45分钟缩短至8分钟,用户侧损失减少了82%。欧盟计划到2030年将AI调度系统覆盖率提升至80%,以应对可再生能源占比超60%的电力结构。在低碳领域,沙特阿美提出的“AI+天然气制氢”方案将制氢成本降低了30%。
政府、发电企业和能源公司都在积极准备应对AI的重大需求。亚马逊、微软和Meta等科技巨头持续在数据中心建设或扩建上投入巨额资金,以满足人工智能算力的井喷式增长需求。发电巨头NextEra总裁John Ketchum预计,未来20年电力需求将增长55%,远高于过去20年的9%增长。雪佛龙首席执行官迈克·沃斯表示,公司正在推进“建设具备发电能力的数据中心”战略,并将天然气作为可靠电力供应的重要方式。
AI规则博弈正在浮现,能源数据主权成为新议题。AI模型训练所需的多维度能源数据面临跨境流动监管挑战。本次会议首次设立“AI伦理圆桌”,探讨算法偏见可能导致的能源分配不公问题,并提出建立行业级审查机制。美国能源部计划出台《AI在能源领域应用指南》,重点规范算法透明度、数据安全等12项核心标准。会议认为,在各国推进AI与能源领域重点产业融合过程中,能源公司应注意国际业务中的区域或当地规则。
核聚变商业化
进入关键突破期
□ 游晓艳
在本届剑桥能源周上,与会代表高度关注核能,多次讨论核聚变话题。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在大力支持化石燃料的同时,呼吁“核能复兴”。弗吉尼亚州州长格伦·扬金强调,美国必须加快发展核聚变能源。
随着近年各国加大核聚变研发投入,核聚变技术商业化进程明显加速。在会议期间,多家核聚变公司介绍了商业化进展。美国联邦聚变系统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自2018年从麻省理工学院(MIT)拆分以来,已筹集超过20亿美元,计划2030年初在弗吉尼亚州建成全球首座400兆瓦商用聚变发电厂。目前,该公司正在建设试验装置,计划2025年完成测试,2027年实现聚变能量超过输入能量,并提升至100兆瓦的工业规模。英国托卡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2024年获得美国能源部和英国能源安全与净零部5200万美元的联合投资,加速其ST40球形托卡马克装置的升级。
核聚变产业供应链备受关注。目前,核聚变公司每年在供应链上的花费超过6亿美元。核聚变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预测,未来10~15年核聚变将是一个万亿美元的市场。MIT和核聚变产业协会均发布了相关报告,其中MIT的报告研究了核聚变供应链的未来,提出了关键机会,如抗辐射电子元件、氚燃料循环等子系统,以及软件服务和设施。Type One Energy首席财务官兼总法律顾问表示,核聚变已形成产业,该公司正在和美国联邦聚变系统公司合作,加快商业化进程。与会专家还讨论了如何管理供应链风险,强调了制定标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