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磊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高级技术专家

朱如凯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首席技术专家

郭晔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大数据首席研究员

吴春芳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高级经济师
3月初的北京,春意渐浓,全国两会即将隆重召开。《石油商报》邀请来自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的能源专家,围绕油气行业如何构建新型产业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如何实现页岩油革命,国有企业如何打造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载体等话题,与读者一起探讨两会能源议题。
强化国有企业“三位一体”创新效能
构建新型产业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在全球科技竞争进入“体系化对抗”的新阶段,前沿科技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正在重塑产业与人类生活。我国产业创新体系正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难、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国际规则话语权弱等挑战。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制度安排,其核心在于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创新资源,形成强大的协同创新合力。国有企业在这一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强化国有企业“三位一体”创新效能,即创新主体效能、创新协同效能和创新转化效能,对于构建高效、协同、开放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具有战略意义与现实价值。
完善科技决策机制与基础研究机制
提升国有企业创新主体效能
一是支持国有企业深度参与国家科技战略决策。在国家科技咨询工作中,建立国有企业专家稳定参与的工作机制,提高国有企业专家参与数量比重。改革国家科技任务决策机制,提升国有企业在重大科技创新方向确定和应用类国家科技项目遴选中的话语权。二是建立鼓励国有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政策机制。对拥有国家重点研发平台的国有企业,制定基础研究投入占比的考核标准,允许5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将行业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突破能力、公共技术和产品服务质量及效率列为国有企业年度和任期考核加分项,尤其对科研机构较多的国企,加大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考核权重,以创新成效代替创效指标,缓解创新和创效矛盾。
完善产业协同和联合攻关机制
增强国有企业创新协同效能
一是发挥国有企业在产业协同发展中的作用。组织产业链链长单位、新兴行业领军国有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共同研判产业方向、谋划行业发展战略、制定技术标准、布局知识产权,定期发布《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明确技术攻关与市场化应用重点。二是强化国有企业主导的联合科技攻关模式。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围绕主责主业,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重要技术,设立面向社会的科技创新基金,采用“揭榜挂帅”“赛马攻关”等模式加强有组织科研。鼓励国有企业与行业协会、NGO等交流合作,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软硬件建设
提高国有企业创新转化效能
一是大力支持国有企业建设中试平台。制定国有企业中试平台建设与运营规范,对国有企业建设的中试平台给予用地指标单列、设备投资补贴等政策。加大推动国有企业中试平台的开放共享力度,明确其年度共享时间,建立“国资云科研资源共享平台”,规定单价达到一定标准的科研设备必须接入共享系统。对设备开放共享程度较高的企业,将根据其开放服务收入给予相应的奖励。二是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培育“耐心资本”。持续推进分类设置合理容错率考核机制,根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及承担任务等情况,量身定制包含5年以上中长期考核周期的方案,引入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效应、生态构建等“非财务指标”。在“一利五率”指标体系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投资项目,适当降低年度利润指标权重,同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加分奖励。建立容错机制,对早期投资失败案例设定合理容错率,明确免责条款,以消除国有企业产业资本的避险心理。
推进技术创新 提升管理水平
探索中国式页岩油革命路径
早在2009年,“页岩革命”这一术语便已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上出现。随后,国内学者对中国页岩革命路径、实施方式及发展阶段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诸多见解。近年来,我国在攻关陆相页岩油开采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页岩油产量达到600多万吨。然而,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我们仍需认识到,全面实现页岩油革命的目标仍任重而道远。
重新认识中国陆相页岩油特征至关重要
我国陆相页岩油的勘探开发经历了泥页岩段裂缝型油藏发现与“常规石油”兼探、“非常规页岩油”探索以及针对性技术攻关和新一轮评价、部署等阶段。国内学者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与美国海相页岩油地质条件的对比研究。中国陆相页岩油具有构造变动大、岩性复杂、黏土矿物含量高、油质较重、气油比偏低、甜点区/段偏小、原油可动性相对较差等特征。但仔细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对比主要基于沉积环境、埋深、岩性特征等参数,无法全面反映地质条件差异。阿根廷Neuquén Basin(死牛盆地)的Vaca Muerta页岩油高产实例显示,最高产层在高TOC的页岩层,最新高产区的气油比(GOR)仅为12立方米/立方米,API度为25。渤海湾盆地的济阳坳陷地区,中低熟页岩油也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成效。这表明成熟度、原油密度与气油比并非决定性因素。因此,需要根据国内实际勘探成果,重新认识中国陆相页岩油的地质特征,并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迭代。
正视技术、管理差距
开放共享促发展
国内企业多次组织对美国页岩油气开发技术进行考察,发现我国在钻井压裂效率、单井EUR和千米建井成本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同时,应认识到,页岩油井产量递减是一个客观规律,水平井高产井仅占少数,多数井为低产井,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因此,需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并在理论技术成果共享、资料共享、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
我国已相继设立了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大庆古龙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以及胜利济阳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这些示范区的建设在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页岩油的战略性突破,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广示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力争在四川、柴达木及其他中小型盆地取得更大的突破,实现增储建产的目标。同时,我们应更加积极地探索全生命周期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在现有注气提采、化学驱提采等常规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基础上,探索创新性的热力提采、纳米材料提采、“温、压、风、光、储”协同页岩油绿色开采等新技术,大幅度降低成本,为实现大规模现场实施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探索中低熟页岩油原位转化技术新路径
中低熟页岩油地下原位转化技术颠覆了传统开发方式,中国石油正在鄂尔多斯盆地长73段实施页岩油原位转化先导试验。如果该先导试验能够取得成功,那么,该技术有望进入商业开发示范阶段。同时,还应积极探索超临界二氧化碳原位改质等新技术,以期为中低熟页岩油的有效开发提供更多可能性。
加强政策引导
助力国资央企成为AI应用引领者
随着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的突破性发展,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由技术追赶转向创新引领。在这场全球AI竞赛中,国资央企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力量,亟须通过政策引导与机制创新,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实现从技术应用者到产业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以技术创新突破重塑产业格局
DeepSeek的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大模型发展进入新阶段。其通过算法创新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大幅降低,为中小企业参与大模型竞争开辟通路,更提振了本土技术企业的信心。这种效率革命推动产业呈现三大转变:研发路径从“算力堆砌”转向“效率优先”,商业模式从“闭源垄断”转向“开源共赢”,产业链条从“分散竞争”升级为“软硬协同”。然而,技术瓶颈仍制约着发展空间。在算力层面,国产芯片性能较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代差,绿色电力供给稳定性不足;在算法方面,仍有别于Transformer的更高效技术路线尚待突破;在数据领域,则面临高质量行业数据匮乏与安全风险的双重挑战。突破这些瓶颈需要聚焦技术创新,也要注意到培育技术的耐心和营造技术繁荣的土壤同样重要。
强化基础设施布局 夯实AI应用根基
国资央企应发挥“国家队”优势,首要任务是打造国家级算力共享网络,整合闲置算力资源,在西部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绿色智算中心集群,构建“东数西算”升级版。国家电网、中国电子等企业可牵头实施“算电协同”工程,实现算力调度与绿电供给的智能匹配。
在加速场景落地方面,重点发力“AI for Science”“AI for Manufacturing”等领域,并设立专项补贴基金、对技术成熟项目给予最高50%的财政支持。另外,鼓励行业龙头发放部分应用场景,打造行业标杆应用案例。
数据要素流通机制亟待突破,应由央企主导建立行业数据联盟,在能源、交通等领域试点数据沙盒机制,运用区块链与同态加密技术构建可信交易平台。具备条件的企业可率先建立跨行业数据融合实验室,探索数据贡献权益共享机制。
构建协同创新生态 培育全球竞争力
千亿级大模型发展基金的设立刻不容缓。该基金应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与商业转化,采取“直接投资+并购孵化”的模式,旨在培育创新主体。建议借鉴国家集成电路基金运作经验,构建市场化决策机制,并重点支持光子芯片、神经符号系统等前沿领域。
标准化建设对于生态构建至关重要。建议由央企牵头,成立行业大模型标准联盟,并计划于年内尽快发布《垂直领域数据共享标准》《行业大模型接口规范》等相关标准。在能源领域,可率先统一设备状态数据接口。
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需要制度创新。建议组建国家大模型创新中心,整合顶尖科研资源,打造“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产业应用”全链条平台。同时,推动央企平台与创新高地对接,形成辐射全国的协同网络。
深化国际合作 掌握规则制定主动权
在国际竞争维度,需实施“标准出海”战略。联合国际组织制定AI伦理公约,输出国产大模型标准。人才战略需要双轮驱动,培养复合型人才并引进国际人才。国资央企需要加强政策引导,以创新生态培育核心竞争力,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创新试错,完善收益共享机制,为抢占智能时代制高点奠定坚实基础。
抓住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中国经济增长仍需油气行业作为
油气行业面临诸多挑战
世界正步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面临大国博弈、贸易降温、产业脱钩断链等问题,内有“新人口陷阱”等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任重道远。油气行业在此背景下同样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传统业务增长空间总体收窄、竞争加剧。预计“十五五”期间国际油价在60至70美元/桶区间波动。国内石油消费即将达峰且正从燃料向原料过渡。预计到2030年,国内成品油产需差高达1亿吨,化工原料占比将从当前的20%提升至27%。国内天然气供需总体宽松,其中气电成为决定天然气利用规模的关键因素。国内LNG接收站建设进入投产高峰期,国际石油公司加快进入中国市场,这使得油气全产业链的竞争更趋激烈。“十五五”时期,油气市场主体更加多元;炼化行业将加速形成兼并整合,化工品生产也将进一步向专用料、新材料及终端应用延伸。成品油销售终端竞争格局不断升维。预计到2030年,加油站数量减少但布局进一步优化,销售终端将从“集中式加油”模式逐步向“分布式加能”模式转变。
油气传统业务仍有结构性机遇
基建与房地产仍是未来中国较大增长动力。传统房地产及相关产业中期看仍需托底经济,城乡融合发展均利好成品油消费。政策强调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等,从开工、竣工到售后,对玻璃、混凝土、涂料等需求侧带动油气化工需求。新一轮城镇化将带来新的产业与区域机会。一方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更新等政策将有效拉动PVC等地产后端化工品需求规模总量增长。另一方面,各大区域战略中的经济大省增长将持续加速,当地油、气、化工品需求将相应增加。区域战略还强调深化地区产业协作,具有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的冀中南、皖北、鲁西南、豫东南、湘西南、粤西、川东等城镇化潜力较大的地区可能成为传统业务新的增长点。
中等收入群体增加,石油“原料属性”增强,化工业务机遇较多。石化产品消费与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高度相关,传统化工品需求仍有10年窗口期。2030年后购买力将由35至44岁和55岁以上年龄段主导,中等收入群体将由目前的4亿人增加到2035年的8亿人,预计三大合成材料需求2025年至2030年年均维持4.5%以上的增长。
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为化工品市场带来较大机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整车装配、电池和配套充电设施三大部分均对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要求将带来大量塑料需求。新能源汽车以塑料化实现减重、防火防燃的需求更为迫切,主要涉及PP、ABS、PA、PC和POM这五大类塑料。二是动力电池将拉动电池材料需求快速增长,其材料包括正极材料(钴酸锂、镍钴锰酸锂等)、负极材料(石墨、碳纳米管等)和电解质(溶剂、锂盐等)、隔膜材料(干法隔膜、湿法隔膜等)。三是配套设施对石化材料的需求增量不容忽视。
高端装备、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高速增长行业的新材料需求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化工新材料需求量将增长至8300万吨,年均增速6%至8%。其中,军用、医用化工新材料有望成为新的需求增长点。军事装备的升级拓宽了传统油气企业向化工新材料领域布局的空间,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增加,为化工新材料发展带来了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