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磊
科技创新政策是政府为支持科学、技术和创新的产生、传播及应用而采取的公共措施。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在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部署为2024年的国家科技发展定下基调,也为2025年及未来的科技创新之路指明了方向。值此2025年初之际,回顾2024年国家科技政策的落实与成果,展望2025年的科技新局,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政策赋能 激发创新活力
2024年,国家各部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批示精神,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有力的科技政策。
资金扶持方面,国家持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重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修订落地,资金分配向重大科技任务、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倾斜,为地方科研“精准输血”。税收优惠政策成为企业创新“助推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稳定在100%,设备器具一次性税前扣除标准放宽,激励企业踊跃投入研发。
人才培养激励方面,人才政策全面升级。多部门联合推出《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从高端科研人才到实用技能人才,全方位构建培育体系。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为人才发展“松绑”。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常态化,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激发创新自主性;人才评价体系“破四唯”深入推进,以创新质量、成果转化效益论英雄,促使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产业创新实战。
知识产权政策方面,知识产权保护迈上新台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细化落地了开放许可、职务发明奖酬等制度。《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促使高校、科研院所以专利许可、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与企业携手挖掘专利价值,促使大批前沿技术走向市场。
重点产业靶向支持方面,国家围绕前沿领域精准施策,引导产业蓬勃发展。《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旨在推动产业基金、金融机构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扶持;在新能源领域,“绿证交易”“新能源+储能”补贴等政策相继落地,有效激发了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积极性。随着“智能制造专项行动”的深入推进,各地政府补贴企业购置工业机器人,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稳健。
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将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置于突出位置,明确七大重点任务,涵盖强化价值创造、推进转型升级等关键领域。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层面,构建三层联动体系,组织央企科研人员投身前沿科技领域。在激发国企创新动能方面,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实现了考核全覆盖,优化了人才机制,实行薪酬单列制度,建立容错免责机制,赋予了更多的科研自主权。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在2025年工作九大重点任务之首。相比2023年,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重申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还提出了新要求,如“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等,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向“新”突围 加速成果转化
展望2025年,国家科技政策可能会在以下4个方面继续发力:
一是顺应趋势精准布局。在前沿技术攻关上加码,设立专项基金、集结顶尖科研力量,啃下高端芯片、脑机接口等“硬骨头”;产业布局优化升级,引导资源向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潜力产业集聚,培育世界级创新集群,抢占全球科技产业制高点,以创新链驱动产业链迈向高端;伴随“双碳”目标深入推进,政策将更多地倾斜于清洁能源、储能技术研发,如补贴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创新,推广“新能源+储能”示范项目;强化绿色建筑、智能交通等领域标准制定,以科技之力驱动产业绿色转型,助力生态环境改善。
二是强化协同联动机制。在政策协同上,科技政策与产业、财政、金融政策紧密“咬合”,产业政策根据科技成果精准规划新兴产业方向,财政金融政策为科技创新“输血”赋能;在区域协同上,中央负责统筹规划,地方因地制宜落实,东部发挥创新优势辐射带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挖掘特色创新潜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企业出题、高校院所解题、市场阅卷,共建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联盟,加速成果转化。各方携手破除创新“孤岛”,激发协同乘数效应,为科技发展注入磅礴合力。
三是广聚全球英才。一方面,高端人才引进“放大招”,简化签证流程、提供优厚待遇、搭建科研平台,吸引海外高层级专家投身我国科研前沿;本土人才国际化培育“精耕细作”,选派青年才俊赴国际顶尖机构交流深造,学习前沿技术、接轨国际科研范式,拓宽国际视野;国际科技合作向纵深拓展,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共建联合实验室,在全球科研舞台聚智汇力,促进人才交流。
四是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技术经理人、知识产权运营等专业服务人才政策,畅通成果转化中介渠道;强化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考核,提高科研人员转化收益比例,激发转化积极性,让科研成果加速走向市场前沿。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